
节假日的深圳世界之窗,人潮涌动。
王女士点开美团,下单两杯奶茶。
不到十五分钟,手机弹出取件通知——不是骑手来电,而是景区空投柜的提示。
她输入手机号后四位,柜门弹开,两杯热奶茶静静躺在里面。
外卖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了。
这种场景在2025年的深圳早已不是奇观。
东部华侨城、欢乐谷、大鹏半岛的观景台,游客只要点单,几分钟后就可能看到一架白色无人机低空掠过,精准降落在配送柜上方,放下包裹,转身返航。
整个过程安静、高效,无需排队。
不少人第一次见到,心里直接冒出一个问题:骑手是不是快没活干了?
这种担忧早有苗头。
但如果你了解美团无人机项目的实际路径,就会发现,它根本不是冲着取代人力去的。
无人机解决的是“人进不去、车开不进、路太绕”的场景——景区、山区、海岛、暴雨积水路段,这些地方传统配送几乎瘫痪,而无人机却能直线穿越障碍,把刚出锅的餐食准时送达。
美团搞无人机,远早于低空经济成为风口。
2017年,当无人机还被当作航拍工具或灯光秀道具时,美团已悄悄组建几十人团队,由毛一年带队,尝试用无人机送外卖。
项目在内部一度被质疑“不务正业”,没人相信这能成气候。
但几年后,它成了景区配送的关键解法。
早期研发充满硬仗。
城市楼宇密集,GPS信号极易丢失,无人机一旦失联,就像断线风筝。
更棘手的是安全:坠机风险、极端天气、电池过热、噪音扰民……每一项都可能让项目停摆。
团队必须啃下这些硬骨头。
他们研发视觉导航系统,让无人机在无卫星信号时仍能识别地面特征并自主返航。
机身反复迭代,既要轻量化以降低坠落冲击力,又要耐受-20℃到50℃的极端温差。
防水等级提升至IP54,小雨中照常飞行。
螺旋桨加装静音结构,起降噪音压到50分贝以下——相当于普通交谈声,不至于惊扰居民。
这些不是纸上谈兵。
工程师在深圳大鹏海边搭测试场,连续数月让无人机在七八级大风中起降。
失败几十次后,才实现强风下的稳定悬停。
抗干扰、抗雨雾、抗电磁杂波,每一项测试都逼着硬件和算法同步进化。
2020年,三年多打磨后,美团无人机在深圳龙华封闭社区试点。
订单量不大,但用户反馈出奇积极。
高层住户尤其欢迎——不用下楼,热饭直接“空投”到楼下柜子。
试点验证了流程可行性和用户接受度。
随后,上海、北京陆续开通小范围航线。
但真正引爆需求的,是景区。
2022年,世界之窗景区管理方找到美团,抱怨游客取餐难:骑手进不来,游客不愿出园,排队取餐堵住出口。
美团立刻部署无人机快闪店。
上线当天爆单。
游客坐在摩天轮下点奈雪的茶,十分钟后热饮到手。
景区人流压力骤减,投诉下降,二次消费反而上升。
这个模式迅速复制。
深圳十余个景区装上空投柜。
八达岭长城也接入系统——游客爬到好汉坡,点个汉堡,十分钟送达,还是热的。
截至2025年6月,美团无人机累计完成60万笔订单;仅2025年上半年就完成近15万单,接近2024年同期两倍。
更关键的是,2025年4月,第四代无人机拿到全国首张低空物流全境覆盖运营合格证。
这张证意味着空域管理、飞行安全、应急响应、数据监控整套体系通过民航及相关部门审核。
官方正式认可其安全运营能力。
但“骑手被取代”的声音仍在。
网上有人直接喊出“末日来临”。
现实却完全不同。
美团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无人机抢饭碗。
它的定位是“特种兵”——专攻传统配送无法覆盖的“特殊战场”。
比如大鹏某观景台,开车绕行半小时,骑手拒单。
无人机直线飞行,八分钟送达。
台风天市区积水,骑手寸步难行,只要风力可控,无人机照样起飞。
这些场景,人力成本高、风险大,无人机反而是最优解。
效率优势绝对存在。
平均配送15分钟,比传统模式快近一倍。
飞行时间精确到秒,不受红绿灯、堵车、电动车限行政策干扰。
食物从出锅到送达时间大幅缩短,口感保鲜度显著提升。
用户反馈:“奶茶送到还是烫嘴的,珍珠Q弹。”
这种体验差异直接拉高好评率——无人机配送的好评率明显高于骑手。
应用场景也在扩展。
不止餐饮,防晒霜、驱蚊液、充电宝等景区急需快消品,也能空投。
医疗物资开始试水:2025年夏天,深圳某山区徒步路线有游客中暑,无人机紧急投送藿香正气水和冰袋,为救援争取时间。
虽处试点,但潜力明确。
商家态度从观望转为主动。
必胜客、肯德基、奈雪的茶纷纷接入系统。
有餐饮老板坦言:“景区开实体店成本太高,无人机等于用极低成本开了个‘空中门店’,覆盖整个园区。”
2025年主动对接商家数量翻倍,连本地网红奶茶店也开始申请入驻。
成本仍是最大障碍。
目前一杯奶茶无人机配送费7元,比骑手贵2元。
钱花在哪?设备折旧、电池更换、空投柜维护、地勤人力、远程飞手值守……每一项都是实打实支出。
第四代无人机虽比初代便宜,但造价仍不低。
加上空域申请、保险、平台运维,整体成本短期难与骑手持平。
美团在努力降本。
从一代到四代,制造成本下降两个量级。
电池技术进步,续航从十几分钟提升至30分钟以上,单次飞行覆盖更广。
订单量增长后,单位成本自然摊薄。
业内推测,两三年内配送费可能逼近骑手水平。
低空经济火热,多地政府邀请美团落地项目。
但美团扩张节奏异常谨慎。
除深圳有十余条成熟航线,其他城市大多仅一两条试点。
上海、北京、成都虽有布局,规模远不及深圳。
为何慢?
知情人士透露:不是不想扩,而是不能盲目扩。
每开新航线,需与空管、公安、应急、文旅多部门协调,申请空域许可。
还需评估订单密度是否支撑运营——日均几十单根本覆盖不了成本。
基础设施也得跟上:空投柜安装、电力保障、地勤培训,这些都不是短期能搞定的。
美团内部共识明确:低空物流不是“跑马圈地”。
必须先把深圳样板做透,验证模式、打磨技术、积累数据,再向外复制。
项目负责人闫琰曾表示,过去无人机被视为小众,政策限制多,难规模化。
如今国家支持低空经济,技术标准逐步统一,行业正从“能不能飞”转向“怎么飞得更好”。
他打过一个比方:就像早期网约车,先在几个城市试点,再逐步铺开。
无人机配送同样需要时间和耐心。
全球即时配送市场远未饱和,而人力配送存在天然瓶颈——骑手数量有限、劳动强度大、流动性高。
未来,10%到15%的订单可能由空中运输完成,但这需要法规、技术、用户习惯同步成熟。
用户早已习惯“从天而降”的服务。
深圳有家长带孩子玩欢乐谷,孩子突然要冰淇淋,爸爸点单,十分钟后无人机送达,孩子兴奋跳脚。
情侣海边看日落,点两杯咖啡,无人机悄无声息落在接收柜,连氛围都没打扰。
技术就这样融入生活。
有人质疑:这模式只适合一线城市?小城用得上吗?
2025年夏天,美团在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测试。
游客住半山腰,点早餐,无人机从山脚餐厅起飞,穿竹林,精准投递到院门口接收架。
民宿老板说:“以前送餐要雇人爬山,现在省人力,客人体验更好。”
虽未大规模推广,但证明非景区、非都市场景也有潜力。
隐私和安全担忧也存在。
无人机飞过居民区,会不会偷拍?会不会被劫持?
美团早有对策:飞行数据全程加密,无人机不配高清摄像头,仅用低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导航。
飞行路径严格规划,避开住宅密集区。
异常时自动触发紧急降落或返航。
每架飞机均有保险,出事责任明确,赔付有保障。
技术之外,更深层的问题是:这种变化对即时配送行业意味着什么?
过去十年,外卖靠“人海战术”——几百万骑手用体力换效率。
但人力有极限,尤其面对极端天气、复杂地形,再拼命也无济于事。
无人机不是要淘汰人力,而是把人从“不可能任务”中解放出来,专注更适合人力的场景——社区最后一公里、写字楼密集区、夜间配送。
未来配送网络,极可能是“人+机”协同的混合模式。
骑手负责地面密集区,无人机负责空中特殊区,后台智能调度,谁快派谁。
这样既提升整体效率,又优化资源配置。
业内人士预测,五年内,这种混合模式将成为主流,尤其在旅游城市、山区城市、海岛城市。
回到最初问题:骑手会被取代吗?
答案几乎是绝对的——不会。
配送的本质不是“把东西从A送到B”,而是“在正确时间,把正确东西,以正确方式,送到正确人手里”。
这个过程中,人的判断、沟通、应变能力,机器短期内无法替代。
无人机擅长标准化、可预测任务;骑手擅长处理意外、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两者互补,才是最优解。
如今走在深圳景区,抬头常能看到白色无人机掠过天空,像一只安静的信鸽。
没人再大惊小怪,也没人再担心饭碗被抢。
大家只关心一件事:今天点的奶茶,是不是还是热的?
答案是:是的,而且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快。
我爱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