拓局者的认知革命
——杨国和先生《拓局》一书读后感
青青草堂|文
4780字数|14分钟阅读
当杨国和先生在2025年7月推出《拓局:创新基因与战略跃升》(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)时,距离他首部民营经济研究专著《战略为王:民营企业战略管理实操手册》已过去18年,距离《民企:守正创新大智慧》也已两年有余。这位年逾七旬、深耕民营经济领域三十余载的研究者,没有停留在过往的成就里,反而以“老骥伏枥”的劲头完成了一次思想跃升——《拓局》不再是单纯的“管理方法论”,而是一部为民营企业家量身打造的“认知革命指南”。
在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下,无数民营企业困于“增长瓶颈”“转型迷茫”“传承断层”,杨国和以扎实的调研、通透的哲理、鲜活的案例,撕开了“拓局”的核心密码:真正的突破,从不是技术或模式的单点创新,而是认知层面的系统性重构。
01.认知重构之基:从“逐利优先”到“德正为本”,重塑企业生存的底层逻辑
翻开《拓局》第一部分“树德与守正是企业经营之根”,最先冲击传统认知的,是杨国和对“商道”的颠覆性定义。在很多民营企业家的惯性思维里,“赚钱”是企业的第一目标,“道德”是锦上添花的装饰;可书中开篇就以宏源公司黄存才的创业故事破题——这家企业能从小作坊成长为行业标杆,核心不是技术领先,而是黄存才始终坚持“做事先做人,厚德成大事”:原料以次充好的订单坚决拒接,员工家庭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,甚至在行业低谷期宁愿自己亏损也不拖欠供应商货款。这种“以德立企”的选择,看似“不精明”,却为企业攒下了二十余年不倒的口碑。
杨国和在书中尖锐地指出:“小企业靠德而成长,厚德方能成就大业。”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民营企业的“死穴”——不少企业在初创期靠“诚信”打开市场,却在规模扩大后陷入“利润至上”的迷思,最终因偷工减料、拖欠款项、偷税漏税等问题栽了跟头。《拓局》没有空谈“道德”,而是将其拆解为可落地的认知框架:德是“做人修德”的自我要求,是“做事讲德”的行为准则,更是“商德为诚”的生存底线。比如书中提到的清代晋商乔致庸,之所以能将“复盛公” 票号做到“汇通天下”,靠的就是“一言九鼎”的诚信——客户凭一张汇票,哪怕千里之外也能足额兑银,这种“信”不是靠法律强制,而是靠“商德”支撑。
更深刻的是,杨国和将“守德”与“依法经营”绑定,提出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”。在很多企业家看来,“不违法”就是底线,可《拓局》指出:法律是“最低标准的道德”,真正的良商,会以道德主动约束行为,而非等着法律“划线”。比如福耀玻璃曹德旺,在原材料涨价时宁可压缩利润也不涨产品价,理由是“客户信任我,我不能让他们吃亏”;在环保标准尚未严格时,就主动投入千万建设污水处理系统,只因“不能让工厂污染了家乡的水”。这种“德在法前”的认知,让企业跳出了“钻法律空子”的短期思维,构建起更长久的生存根基。
当市场竞争从“产品比拼”升级为“信誉比拼”,《拓局》的“德正观”本质上是一次认知校准:企业不是“赚钱的工具”,而是 “以德载道的载体”。只有先在认知上把“德”从“附加项”变成 “根基项”,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——这是拓局的第一步,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。
02.认知重构之核:从“传承即守旧”到“创新是传承”,激活企业发展的基因密码
《拓局》第二部分“传承与创新是企业经营之本”,直面民营企业最头疼的“传承难题”。在很多人眼里,“传承”就是“子承父业”,就是把老一辈的“老办法”照搬过来;可杨国和以正泰集团南存辉的案例,颠覆了这种认知——南存辉从父亲手里接过小作坊时,没有固守“手工打铁”的老路,而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,推行“股权改革”,让员工持股,甚至邀请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。他说:“传承的不是‘生意’,而是‘做企业的初心’;创新的不是‘根基’,而是‘活下去的方法’。”
这种“传承与创新共生”的认知,在《拓局》中被拆解为两个维度:一是“文化传承”,二是“制度创新”。在“文化传承”上,杨国和特别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,比如“义利兼顾”的经商思想、“自强不息”的创业精神、“修己安人”的管理理念。书中提到的春秋商人范蠡,三聚三散家财却始终坚守“以义取利”,这种“富而好德”的精神,被现代企业家曹德旺继承——福耀玻璃做大后,曹德旺捐出百亿做慈善,却要求子女“自己打拼,不能靠父辈的光环”。这种传承,是精神的延续,而非财富的堆砌。
在“制度创新”上,《拓局》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认知:创新不是“颠覆一切”,而是“在传承中优化”。比如书中提到的兆通型钢公司冯振华的传统文化创新。兆通型钢冯振华以“古为今用”创新传统文化实践。学习上,他以儒学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”为言行准则,借冯氏家训修身,定“头上有神灵、心中有正气、脚下有底线”原则。运用上,将传统文化融入企业,组织员工晨读经典、参加培训,结合现代管理深耕绿色汽车用钢。弘扬上,为员工设孝老金、优福利,投身公益,实现多方共赢,获河南省“新儒商”等称号。
杨国和还特别批判了“创新就是搞高科技”的误区,指出“创新可以是流程优化,可以是模式调整,甚至可以是观念转变”。比如安阳本地的宏源精工,黄存才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,秉持“居安思危,智对风险”理念创新企业管理。他从《周易》《论语》等典籍汲取忧患意识,构建四重风险防范体系:财务上量入为出、按需贷还;家族管理上改革组织、稀释股权;班子建设上固团结、保稳定;政策市场上预判动态,如 2003 年改生产线解原料难题。2008 年金融危机时,他低卖高买钢材,净赚 3000 多万且扩市场,推动企业成长为全产业链制造企业。
《拓局》在这里传递的认知革命是:传承不是“守着过去”,创新也不是“否定过去”;真正的拓局者,能在“传承初心”与“创新方法”之间找到平衡——用传统文化扎稳根,用现代创新开新枝,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因密码。
03.认知重构之要:从“勤奋即苦干”到“智慧是实干”,升级企业破局的能力维度
《拓局》第三部分“勤奋与智慧是企业经营之器”,打破了民营企业“靠苦干就能成功”的惯性认知。杨国和在书中说:“过去,勤奋能补拙;现在,智慧才能破局。”他以福耀集团曹德旺的经历为例 ——曹德旺早年做过放牛娃、修过自行车,靠“起早贪黑”攒下第一桶金;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,他意识到“光靠苦干不行”,于是开始“拜师学艺”,学习会计知识、管理知识,甚至跑到国外考察先进工厂。他说:“勤奋是基础,但智慧是翅膀——没有翅膀,再能跑也飞不高。”
这种“勤奋与智慧结合”的认知,在《拓局》中被细化为“三个层次”:一是“勤奋要用心”,不是“蛮干”,而是“带着思考干”。比如书中提到的华为任正非,在创业初期每天工作16小时,但他不是“埋头做事”,而是“边做边想”——每次遇到问题,都记录下来,总结规律,形成“华为基本法”的雏形。这种“勤奋+思考”,让华为从“代理交换机”的小公司,成长为全球通信巨头。二是“智慧要转化”,不是“读死书”,而是“把知识变成能力”。杨国和在书中强调:“聪明是‘知道’,智慧是‘做到’。” 很多企业家读了很多管理书,却依然做不好企业,问题就在于“没有转化”。笔者了解的一位安阳企业家,学习“5S 管理”后,没有照搬“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”的条文,而是结合自己的建材厂实际,制定了“原材料分区放、工具定位置、每日小清扫” 的简化版 5S 制度,结果生产效率提升了15%。这种“因地制宜的转化”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三是“大智慧要顺势”,不是“逆势而为”,而是“借势发展”。杨国和在书中说:“大智慧不是‘打败趋势’,而是‘顺应趋势’。” 比如在数字化浪潮下,很多传统企业抗拒线上转型,觉得“线下生意才靠谱”;可《拓局》中提到的一家企业,却主动拥抱电商,通过直播,不仅打开了新市场,还把传统的产品做成了网红产品。这种“顺势而为”的智慧,让企业在变革中抓住了机遇。
当市场从“增量竞争”进入“存量竞争”,《拓局》的“智慧观” 本质上是一次能力升级: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从“体力勤奋”转向 “脑力勤奋”,从“经验依赖”转向“智慧驱动”。只有先在认知上把 “智慧”从“奢侈品”变成“必需品”,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破局 ——这是拓局的关键一步,也是最考验企业家格局的一步。
04.认知重构之魂:从“战术优先”到“战略先行”,把握企业未来的生存主动
《拓局》第四部分“战略创新与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之要”,是全书的核心,也是最具颠覆性的认知革命。在很多民营企业家里,“战略”是“大企业的事”,是“虚无缥缈的东西”,不如“抓订单、降成本”来得实在;可杨国和以华为任正非的“活下去”战略为例,指出:“小企业更需要战略——没有战略,就像在黑夜里走路,走得越急,越容易掉坑里。”
任正非在华为发展顺利时,就提出“活下去是企业的根本战略”,为此他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核心技术,甚至在行业高峰期主动“缩减订单”,理由是“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后来,当华为面临外部制裁时,正是这些提前布局的“备胎技术”,让企业熬过了难关。《拓局》中说:“战略不是‘规划未来’,而是‘为未来做准备’;不是‘解决眼前问题’,而是‘避免未来问题’。”
这种“战略先行”的认知,在《拓局》中被拆解为三个核心:一是“战略是方向”,要找到“正确的事”。杨国和强调,企业首先要想清楚“未来 5 年、10 年要做什么”,而不是“今天要赚多少钱”。比如福耀玻璃,曹德旺早年就定下“只做汽车玻璃,不做其他产品” 的战略,哪怕房地产、金融行业利润再高,也不动心。这种“专注战略”,让福耀成为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龙头。二是“战略是系统”,要“把对的事做对”。《拓局》指出,战略不是“单点决策”,而是 “体系化设计”,包括人才战略、技术战略、市场战略等。比如正泰集团,南存辉不仅定了“做低压电器龙头”的方向,还配套了“人才培养计划”(送员工去高校深造)、“技术研发计划”(每年投入营收的5%搞研发)、“市场拓展计划”(从国内到国际逐步推进)。这种“系统战略”,让正泰从“地方小厂”变成“全球品牌”。三是“战略是动态”,要“根据变化调整”。杨国和在书中说:“没有永远有效的战略,只有不断适应的战略。” 比如在疫情期间,很多餐饮企业倒闭,可有的企业却调整战略:从“线下堂食”转向“线上外卖 + 预制菜”,从“依赖单店”转向“社区店+中央厨房”。这种 “动态调整”,让企业在危机中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。
《拓局》在这里传递的终极认知是:拓局不是“一次冲锋”,而是“长期准备”;不是“单点爆破”,而是“生态重构”。真正的拓局者,能跳出“战术忙碌”的陷阱,用战略思维把握未来——这是认知革命的终点,也是企业长青的起点。
05.认知革命,是拓局者最硬的“护城河”
合上书页,杨国和先生在《拓局》结语中的一句话始终萦绕在耳边:“战略是一种企业经营者为赢得机遇造就成功的有效‘准备’,让我们为美好的未来‘时刻准备着’。” 这句话道破了“拓局”的本质:所谓“拓局”,不是“打破别人的局”,而是“重构自己的认知局”——从“德正为本”的根基认知,到“传承创新”的基因认知,再到“智慧实干”的能力认知,最后到“战略先行”的未来认知,每一步都是一次痛苦却必要的自我革新。
在民营经济面临“转型升级”的关键期,《拓局》的价值远不止“一本管理书”——它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企业过往的认知盲区;是一把钥匙,打开了未来的破局之门;更是一声警钟,提醒着企业家: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唯一不变的就是“持续的认知革命”。
杨国和先生以三十余载的坚守证明:民营经济的发展,从来不是靠“运气”,而是靠“认知”;企业的拓局,从来不是靠“蛮干”,而是靠“智慧”。对于每一个想要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的企业家来说,《拓局》不仅是“必读书”,更是“行动指南”——只有先完成认知的革命,才能真正实现战略的跃升,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,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。
青青草堂创作于2025年9月7日洹上.陋室
作者简介:
青青草堂,本名孙清海,曾用笔名文兵、孙青、老青的,大学文化,中共党员,经济(营)师、高级注册咨询师。现任安阳市民营经济研究会书记、副会长。供职国企民企40余年,主编企业内刊(报)10余年。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并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作品。2019年以来,以“为企业家立传,为新时代躬耕,为社会进步服务”为使命,以“吾笔写吾心”为价值观,致力于企业故事、纪实文学、人物传记及散文创作,创作发表《高登志的梦,只为百姓吃上放心豆腐》《一个人,一座城,37年就做一件事儿》《半袋绿豆闯天下》等40余篇纪实文学、人物传记及散文达60余万字,多篇作品获奖。
我爱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